扬子晚报1月12日报道:前天南京飘起了雪,在建邺区江心洲街道,一位九旬老太却蜗居在自家院中的窝棚里。窝棚的四周用塑料布裹了一圈,即使这样,仍然透着寒风,老太有4个女儿2个儿子,而且都丰衣足食。更令人诧异的是,柴房是老太的儿子安排的,而柴房的一墙之隔,就是她外孙女家的房子,但是用来出租和堆放杂物。老人的邻居说,有这样的儿孙,恐怕心比天还要冷。
我感慨于柴房老太报道中的四个情节。其一:记者还了解到,离窝棚不到100米,矗立着老太女儿家的两层小楼。妈妈住柴房,自己住小楼,而老母亲此时已经是风烛残年,何必呢?反过来妈妈生下你们的时候,自己住小楼,让子女们住柴房,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其二:老人回答记者,家里实在是没有地方住了,儿子就把她安顿在这里,她倒也无所谓,一个快要死的人有张床躺着就行了,只是这里太冷,她又浑身疼,风一吹,就更疼了。疼,好疼,当老人逝去之后,就没有了疼,没有了感觉,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亲生母亲有一个不冻不疼的晚年呢?一个快要死的人有张床躺着就行了,看来,老母亲并没有任何奢望,有张床就行了,可作为子女,难道就忘了母亲一把屎一把尿拉扯自己长大的艰辛岁月了吗?
其三:他们怕老人死在房子里,房子租不出去。一点租金,一条人命,一条自己本身生命所来源的生命体,竟然比一点租金更不起眼,一点租金竟然比母亲的生命更重要,我不知道“孝”字如何写了。
其四:“我睡了过来,小孙女就没地方睡了。”奶奶如此痛爱小孙女,在她饥寒交迫的时候仍然想着小孙女,母爱竟然如此伟大而不带任何交换的条件,想一想,做子女的为什么就不能回报自己的父母于一二呢?可孙女又是如何说的:“你们把她搬进来,我们怎么住呢?”她连个奶奶也不知道称呼,而只称奶奶为“她”,她是谁?仅仅是一个住在你们家柴房里的老太太吗?
我感慨于以上这四个情节,可怜天下父母心、奶奶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