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一首山歌唱响“苏区干部好作风”
2019-06-15 17:59:38??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黄丽红 |
央视网消息:结束在宁都县的采访之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访组前往本次主题采访活动在江西境内的最后一站:著名的“将军县”——兴国。 6月14日,再走长征路第4天。 地点:江西兴国。 苏区时期,兴国县曾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创造第一等工作”的苏区模范县。 从宁都县驱车90多公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访组进入兴国县城。 在这里,最著名的地标是将军园,最长的大桥是红军桥,最宽阔的街道是将军大道。每一个红色地名的背后,都讲述着兴国县苏区干部与群众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而将军园里的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则全面展现了苏区干部一心一意为民谋福利的好作风。 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讲解员范颖: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 这首传唱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兴国山歌,不仅是苏区群众对苏区干部发自内心的赞颂,更是当年苏区干部与群众一起艰苦奋斗、患难相依的真实写照。 这是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李富春下乡工作时携带的米袋子。正面装文件,背面装的是饭筲子,里面是生米和辣椒干。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李富春同志就把米放进老乡的大锅,就着辣椒干解决自己的午餐。这就是苏区提倡的“自带干粮去办公,坚决不乱拿群众一根线,不乱吃群众一粒米”。 这幅题为《腰缠金条的讨米人》的油画,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作品描绘的主人公腰缠万贯,却靠讨米生活。他的名字叫做刘启耀。 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讲解员刘岚:刘启耀曾担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之后,他留在后方继续对敌斗争,身上却保管着党组织交给他的黄金。但是他宁愿乞讨度日,也不愿意花费一分一厘。直到1937年与党组织联系上之后,将黄金全数地交还给了党组织,被战友们称之为是腰缠万贯的讨米人。 在展馆里,这个组合场景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参观。 1933年,兴国县长冈乡的一位叫做马荣海的贫雇农,自家房屋因为失火被烧毁了一间半。苏区干部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马上发动干部和群众捐款出力,很快替他修复了房子。 央视记者何岩柯:我身后的这间房屋,就是当年由苏区干部带领当地群众,为马荣海修复的房屋。时间已经过去了80多年,马荣海的后人仍然完好地守护着这所房子。虽然它和周围村民盖起来的二层小楼相比显得有些突兀,但在大家眼中,这所房屋已经成为苏区干部和群众心连心的历史坐标。 马荣海曾孙马辉云:灶堂前面就有柴火,这个柴火点燃之后,火苗蹿上去,两下子就把上面盖的这个稻草屋顶点燃了。就是下雨的时候,甚至都没地方住,苏区干部、乡村干部也很着急,没地方住,一家老小也很惨。(苏区干部)就发动群众,还捐了钱,有的出力,很多人帮忙。 房屋修好以后,马荣海一家念念不忘苏区干部和群众的恩情。80多年来,无论家里的房子如何翻建,这幢凝结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老屋,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样子。 马荣海曾孙马辉云:可以教育教育我们这些后代,就是不忘记这个当年苏维埃干部对我家的帮助,要永远记住党的恩情。我那个曾祖父他此后也是积极参加革命,支援革命。我爸爸他后来他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江西兴国县党史办副主任丁志操:为什么能够保留下来?就是因为马荣海的他的后人,包括我们周围的群众,他们对当年苏维埃干部一种念想,对当时革命传统的一个传承,就是我们党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一个最好的载体,最好的一种形式。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兴国县人民艰苦奋斗,全力支援革命战争,先后成为扩大红军的模范、支前参战的模范、慰劳红军的模范、推销公债的模范等10项模范。 1934年,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称赞“兴国的同志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并且亲笔题下了“模范兴国”四个字赠送给兴国的代表。从此,“模范兴国”就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 我们在兴国采访期间,正值汛期。持续多天暴雨,部分乡镇出现了河流洪水、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兴国县组织所有驻村的扶贫干部在第一时间挨家挨户走访摸排灾情,受灾地区的乡镇干部全员出动,清理、疏通受灾地区的交通,协调分配救灾物资,帮助受灾农户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传唱了80多年的“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山歌,如今仍回荡在革命老区干部群众心头,深入群众、关心群众,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行动,凝聚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触摸真实的历史,感受作风的传承,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幸福的“初心”就在我们身边。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